创作
活动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从乡村手工艺到指尖经济-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

0
0
收藏
分享
转发到光网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微信扫一扫
原创
2022-05-05 09:38
青蓝文旅

不久前,文旅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结合在一起,这引起了文产从业者广泛的关注。文件中提出了八大重点赋能领域,其中手工艺产业分布广、发展基础好,本文今天将聚焦于这个领域,探讨一下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的方方面面。

十八大后,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中国已无贫困县;2021年2月25日,源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办公室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

从扶贫共建到乡村振兴,无缝衔接,顺理成章。

在脱贫攻坚时期,充分发挥宣传文化系统媒体资源、文创资源、智力资源等优势,以文化助力脱贫,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

不久前,文旅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这标志着在新的发展阶段,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完整概念,强调以文化产业来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正式的指导政策。

乡村振兴与三农领域既是党中央关注的核心工作领域,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产业发展机遇,如何在这个领域顺势而为发挥自身所长实现自我价值,值得文产人关注。

如上表所示,《意见》中提及了文化产业赋能的八大领域,本文首先来关注 “手工艺赋能”这个领域,探讨一下如何将“指尖技艺”真正地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尖经济”。

乡村手工艺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发展潜能

《意见》将“手工艺赋能”列为重点领域之一,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该领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与很好的发展潜能。

乡村手工艺历史悠久且发展基础较好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占据主体地位,也因此造就了分布广泛的手工艺从业者,铁匠铺、木匠铺、裁缝铺等,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都是我国乡村中常见的元素。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传统的手工艺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也有不少技艺在不断地传承发展,并被官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所收录并加以保护。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2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十大门类计3610个子项。其中“传统技艺”这个门类之下共有629个项目,是项目数量最多的门类。在其他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里,传统技艺也占据了较大比重

在很多人的心目之中,传统手工艺行业意味着工匠精神与优良品质,这种认知为传统手工艺的振兴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手工艺从业者往往以专注的匠心去制作每一件产品,用简陋的工具精心雕琢出质量一流的产品,这样的产品近几年愈发受到消费者追捧,章丘铁锅的走红就是例子,“章丘铁锅锻打技艺”也是济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事实上,大力发展特色传统手工艺品是很多地方政府推动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优先选择。

博白芒编是广西的一个特色产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顿谷镇是博白县最早做芒编的地方,博白县立志要把顿谷镇打造成芒编特色小镇,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并致力于打响“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品牌。一件小小的竹编帮助广大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海南白沙县的黎锦历史悠久,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得到多方面重视,黎锦制作不断传承创新,已经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吸纳年轻人就业的重要行业。

除了这些传承本地传统的特色手工业之外,还有不少在当地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突出作用的手工艺是在近期才形成规模与优势的,云南大理鹤庆的新华银匠村就是这其中的典型案例。

云南鹤庆在传统上有银器制作的基础,但在历史上并未形成产业。改革开放后大批村民开始走南闯北谋求发展,各地的银器制作行业成了他们的首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积累了技艺与资金的手艺人陆续返乡创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也涌现出一批代表人物,当地政府因势利导,有意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前店后坊、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特点,“银匠村”的品牌逐步就传扬开来。如今的银匠村不但自身产业做得风生水起,还入围了云南省的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乡村手工艺的发展潜力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手工艺品是特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不少手工艺品因此兼具文化艺术品与日常生活用品的属性。

宽泛一点来看,手工或者半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术品与日用消费品,都属于手工艺品的范畴,如皮具、竹编、草编、手工刺绣、蜡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服饰、玩具等。

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由于其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生产和需求都比较旺盛,且流传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今天,人们生活水平与审美眼光日益提高,文化自信深入人心,很多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吸引力和实用的性能,重新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位于广西靖西市的旧州被称为“中国绣球之乡”,生活于此的壮族同胞精于手工制作绣球,2013年壮族绣球制作技艺和壮族抛绣球习俗被列为第四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里山水秀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与充满浓郁人文色彩的旧州古镇相得益彰,手工艺与旅游产业都红红火火。

贵州以刺绣、蜡染和民族服装服饰为重点,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手工产品极受消费者喜爱,全国妇联还将锦绣计划写入提交联合国的《新时代妇女扶贫减贫的中国经验》。

不少手工技艺项目还在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与新的市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残奥会采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绒线花花束,取代鲜花作为颁奖花束,广受好评。2015年 “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成为上海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冬奥会前有关企业在全国妇联等单位的协调安排下,发动了多个省市的手工艺组织按照统一工艺与要求共同参与制作。图片源自中新网,刘晓摄

据有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在2020年,我国的手工艺行业市场规模已近万亿,并且还在较快增长。这样大规模的市场容量不容忽视,也有足够的体量容纳更多的加入者。也就是说,在需求端,乡村的手工艺品极具发展潜力。

手工艺赋能的发展现状与难点

手工艺行业属于人员密集行业,从业的入门门槛不高,因此老早就被各级政府寄予厚望,成为扶贫与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领域。

所以,今年这份《意见》的出台并不意味着这个工作是要从今天开始落实,而是对过往工作进行了总结提炼,并呼应了一些重要法规或文件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并不是将属于文化产业范畴的项目引进到乡村之中,而是一种更高级别的融合。赋能更多意味着将先进的理念与经验赋予乡村原有的文化产业——比如我们今天重点提到的手工艺生产,从而推动传统的产业形态升级,并根据乡村的禀赋发展出新的产业形态。

经过多年的磨合,尽管各地的乡村手工艺发展水平各有不同,但从整体来看,都具备了一定基础,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很多地方在党委与政府的支持下,引入专业公司,建立起了“党员 专业公司 合作社 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制作各种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以及旅游纪念品,建立研学基地,发展乡村民宿,发展特色旅游业。在这个模式中,党员与合作社的存在保证了项目发展坚持以村民为核心的模式,充分照顾了村民的利益。

内蒙古黄河图嘎查以民族手工刺绣为抓手,结合扶贫政策,制作传统民族手工艺产品,在妇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于2018年成立了斡伦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制作了蒙古袍和各类产品,通过村部展销、网上批发零售等形式出售,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再如,在宣传借势方面,很多乡村操作起来一点儿也不含糊,充分享受到各方各面对乡村振兴的支持红利。

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的一个侗族村寨,推出了“侗家七仙女”的形象宣传,一下子抓住了公众目光,一路走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之上,让侗家刺绣这个非遗项目也广为人知。

而最近爆红的网络名人“帅农鸟哥”则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塑造了乡村手艺人的崭新形象,收获粉丝无数

相应地,各地的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比较近似,例如:

意识问题:村民普遍对政府比较依赖,寄望于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帮扶模式,并不愿、不敢真正面向市场;政府也习惯于深度介入,替群众安排好一切。

人才问题:大多数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创新不足,传承面临风险;人才特点比较单一,以加工技能为主,缺乏产业化所需的其他人才。

产品问题:过于强调传统特色而缺乏时代感,同质化严重,还处于我生产什么就提供什么的阶段,用户意识淡薄。

河南浚县的泥咕咕(泥塑)2006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悠久,特色突出,但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而这折射出很多乡村手工艺产品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顺应市场的需求,走上真正的产业道路?图为生肖泥塑,摄影:稻草人213/图虫创意

如何解决这些共性的老大难问题,才是文化产业体现自身价值、彰显赋能水平的关键所在。

手工艺赋能未来突破的关键点

针对目前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意见》特地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谋求大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这些原则。

在本文看来,就手工艺赋能领域而言,以上四项基本原则中,市场化运作或许是最关键的突破点。

市场上,一个成熟的产品在推出之前,首先要搞明白一系列问题:

产品的消费群体是谁?竞争对手有哪些?差异化在哪里?要传达给消费者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如何定价?依托哪些销售渠道?采用什么材质什么生产模式?销量与收益预估如何?仓储物流怎么解决?如何做推广,怎么投放广告?如何根据消费者反馈改进产品?如何保证不侵犯他人权益且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保护机制?如何处理消费者投诉?……

这仅仅是市场化生产模式的标准流程,并不是什么高标准。如果以此标准来横量,目前大多数乡村手工艺项目在市场化方面都不达标。

运动式、扶贫式的销售形式不长久,只能算是“输血”,只有真正融入市场才能建立健康的“造血”机制。

对乡村手工业来说,市场化运作是行业繁荣发展的前提,也是解决其他很多相关问题的钥匙。因此引进或组建专业的市场运作团队,将相关各方的利益进行深度绑定,用专业手段解决处理相应问题,将是未来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唯一途径。

来自浙江金华的郑芬兰女士惊叹于云南充满民族魅力的传统麻料,但最初这些麻料仅仅作“披麻戴孝”之用,销路极窄。数年间在郑芬兰的帮助下,怒江州水沟头寨的傈僳族村民把当地完整保留的麻料纺织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的纺织技艺融合,不仅制作出了传统傈僳族服饰,还开发出了挂件、包袋、瑜伽垫等热销的手工艺品,并注册了“三百妞”自有品牌。闯出名声的品牌引发了更多关注,不断有新的资源汇入,技艺培训、合作项目等源源不断,形成了良性循环。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技艺积极拥抱市场化大潮,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正是文化的深层魅力,也是文化与产业融合的价值所在。图片源自《中国文化报》

这是一个改造、提升乃至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与方式,跟随市场的节奏而灵活改变,不断汇聚各种资源,新的可能性与机遇由此不断出现,振兴之路也就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结语

面对乡村振兴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课题,文旅部等六部委在《意见》中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标:

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汇聚和培育一批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机构和人才,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推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机遇难得,愿有志于此的文产人能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繁荣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由光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平台立场。
收藏
举报
喜欢就给个赏吧
0人已打赏
关注
已关注
转发
100
洲明体育正式成为英超曼城足球俱乐部官方led显示战略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的合作伙伴
举报
意见反馈
城市光网微信平台
意见反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