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展览占地两千多平米,包括沉浸体验场、国宝盒子、国宝庭院及国宝文创四部分,一件件经历岁月迁徙的文物,折射出几千年以来的生活变迁与精神向度。观众置身其中,可以穿梭于过去与现在,感受,凝视,倾听,与不同文明细碎交谈,探寻时间长河中不变的智慧与审美,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当下隔空对话。
从解读原画层层叠加的繁复绘制过程,到营造游历于画中世界的沉浸体验,以及提取画中美学元素、抽象演绎其色彩与光影奥秘,随着影像内容循序渐进的变化,形成了对《千里江山图》从宏观视角到沉浸视角、微观视角的多维度演绎,以此开启了整个展览对东方“智”与“美”的诗意表达。而后八个国宝盒子交叉错叠依次显现,浩瀚演绎国宝群像,构建更多趣味性互动体验,在亦真亦幻的场景中感受国宝视觉魅力。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相较而言,人们更愿意称其为“瓷母”。“官窑瓷器烧造,在清康熙朝恢复,雍正朝发扬光大,至乾隆朝达到顶峰。顶峰一定要有旗帜飘扬,‘瓷母’就是这面飘扬的旗帜。”它集17种高低温釉彩于一身,包括金彩、珐琅彩、斗彩、青花、仿哥釉、仿官釉、仿汝釉、窑变釉、松石绿釉、粉青釉、霁蓝釉、酱釉等,是中国古代高超制瓷工艺的巅峰代表。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的发展可谓与“食”并进,“食”,不仅是吃什么,还关乎怎么吃。《礼记·曲礼》详细记有古人宴饮的程序和规范,从迎送宾客、入席仪态、陈设餐具,到吃肉喝汤,都有详尽的规定。我们试图将华夏文明里不可或缺的“食文化”,投射在战国铜餐具的抽象演绎中。
战国铜餐具分别由耳杯、小碟、盘、盒、碗等组成,外加罍形的餐具外壳,共达60件,按照大小依次叠放整齐后可全部装入铜壶之中,嵌套地精巧、细密,在考古发掘史上非常罕见。
展厅中以“曲水流觞”之态蜿蜒向前的长桌贯穿整个空间,几十只铜餐具错落排布,“漂浮”于历史长河之上,盘中以动画影像的形式讲述从食物来源、烹饪、到餐具用途及宴会礼仪等中华饮食文明。
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彩陶的代表,诞生于八千年前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其独特的纹饰中浸染了人类童年对美的观察与感知。
展场中以覆盖墙与地的动画影像,写意地将观众带回上古时代。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彩陶瓶散落其中,被“不合常理”地放大,呈现出独特的形式感与穿越感。彩陶瓶上的纹饰逐渐转化为鸟、鱼、水等自然元素,充满“不知何起,不知何止”的律动性,观众得以在“游目式”的俯瞰中,感知人类的古老智慧和大地湾先民的审美志趣。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出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织锦上的纹样与文字,是根据东汉时期广泛流行的五行学说而设计的,以蓝、绿、红、黄、白5种颜色分别代表了金木水火土5大行星,蕴含着古人因天利时的宇宙智慧。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墓,集合了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和春秋时期的隐士荣启期,呈现了存世最早的贤士群。 由294块古墓砖拼嵌而成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以立体拼图装置的形式,在展场中被重新复刻演绎,观众通过复原砖块到相应位置的游戏,依次将八位贤士活化点亮。从实体装置到动态影像,从静到动,引导观众在亲身参与中直观体会砖画的构造形式和制作工艺,同时感受东方语境里的生命节序。